指南:
最近招商银行内部系统出现了《招行离冬天还有多远》的热帖。一位银行员工在招商银行内部交互系统的蛋壳上发了一条消息,说很明显招商银行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危险的时刻。
以下是全文:
招商银行离冬天还有多远?
不出所料,我们的半年报永远是光明的,会被媒体鼓吹为市场标杆。但是根据个人观察和与周围同事的沟通,很明显中巴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危险的时刻。
危机源于缺乏危机感。由于媒体更喜欢报道招商银行,我们陶醉其中,看不到形势的变化。银行没有专利壁垒,没有供应链壁垒,几乎没有品牌壁垒,只有一点“特许经营权”可以依靠,已经被互联网金融肢解。我暂时能舒服赚钱的原因是:1。支付宝一代还没有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;2.公司财务还没有整体数字化。两个条件几年后就不复存在了。就目前而言,BAT和大银行以B2B2C模式接触零售客户,一旦CMB公司业务的薄弱环节被打破,零售优势就有了保障。这几年整个行业都转向了以零售为中心,建行和平安在现场大踏步前进。但我们可能不会太在意身边的变化,认为大银行体系被削弱,平安急功近利,又有多少人知道敌人的真正实力?商场就像战场。有多少领袖式的企业走错一步,两三年后就被压在地上。招行会是下一家吗?
很多人还认为银行可以从旱涝保收,历史早就翻过来了。银行没有核心,只有业务竞争。别人做不到的业务有哪些?你有一个别人可以买的系统;你创新你的业务,别人过几个月就会复制。金融业务主要是同质简单的业务,但是诱惑多,风险高。所以决定采用许可证管理。而银行的核心来自于“不死”,可以忍受孤独和诱惑,坚持做正确的事。当同行的动作变形摔跤,你就成了冠军。“不死”的本质是组织能力,组织能力来源于人的行为,人的行为来源于文化价值观和激励机制,引导好的行为,惩罚坏的行为。从此,咖啡牛奶,穿越市县,到零售服务模式的建立,不仅是合适的策略,更是落地层面组织能力的胜利,文化价值观和激励机制的胜利。
我觉得冬天来了,因为我们发现了文化价值观的变质,激励机制的弱化。一个App事件涉及的金额不高,但是涉及到员工和客户,从根本上动摇了信仰,也帮助外界留下了一个否定的空白印象,从而羞辱了“零售之王”。ETC错过了机会。3月份有网友指出非感应支付模式的漏洞,部门还是想不透,吸收不了。只说它自己的逻辑。现在很难再说服人推ETC了。越润圈用心良苦,却没有考虑政策的连锁反应。一旦排名往往引起各机构之间的竞争,进而在任务下设定目标,也就助长了欺诈,信用型金融机构集体摇数据,这就是“破窗效应”。今天的基层攻击和抵抗都反映出组织能力没有明显受损,暂时不会影响财务数据,但比财务损失可怕100倍。
招商银行的战略机遇期是由金融方面带来的。如果说对财务方面的信心让我们失去了危机感,失去了组织变革的动力,失去了颠覆文化和激励机制的决心,那么接下来的五年更有可能是招商银行“失去的两年”。爬得越高摔得越惨,吹捧招行的自媒体,然后用黑an说我们的失败
看了几个微建议,「招行股票」一直以为自己没打到七寸。如果今天的解决方案不震撼(甚至不震撼这些人),不调整激励机制就很难取得效果;但是,如果用“系统工程”把它做大,就不能落地了。所以要把握方向,尽量用简单可重复的工作来缓解问题。知识有限,想提两个不成熟的建议,抛砖引玉。至于实施后的可行性和可能的连锁反应,请大家一起讨论。
1.这项研究失败了
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《倒下的14秒,日本人研究了1年》,介绍一部NHK纪录片,研究中国网球在莫斯科世界杯击败英格兰的最后14秒,球队是怎么想的,教练怎么说的,怎么动,怎么传球,怎么丢球.
我们今天特别需要这些自我分析的精神。做金融,只要不犯大错误,不犯小错误,就能跑赢对方;少犯错误,要研究错误是怎么犯的,承认失败,正视失败,讨论失败,从失败中学习。研究自己的失败以及别人的失败,然后自省,确保自己不死。现在就算研究失败了,在其他机构连越润圈都受不了。有着如此敏感的头脑,林黛玉就在前线。她怎么能打?